首页 > 实时讯息 >

八年吕不韦戈 秦人开疆拓土的见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9:04:00    

姓名:八年吕不韦戈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战国晚期

出土地:咸阳市

年龄:2000多岁

户籍登记时间:1978年

现住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本报记者 孙亚婷

今年5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获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基本陈列分为“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秦肇之路”“智慧之光”4个展厅,全面展现我国周秦时期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历程。

8月9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人流如潮。在“秦肇之路”展厅,由铜戈组成的“秦”字装置,引得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拍照。顺着地面上投影的脚印前行,记者参观至第四部分“奠基雍城”。巨幅屏幕上,将士列阵如林、旌旗猎猎翻卷、铁蹄踏破关山的画面演绎着大秦帝国艰苦创业、一统天下的磅礴史诗。随着画面流转,凛冽的刀光剑影投射在展厅最后一个透明的玻璃展柜上。展柜里单独陈列的一件青铜戈仿佛被瞬间唤醒。

它是八年吕不韦戈,是2000多年前秦人开疆拓土的见证。虽锈迹斑驳、刃上有几处小缺口,但戈身上镌刻清晰的铭文,让今人窥见了强秦背后那套精密严谨、影响深远的兵器生产管理体系。

8月9日,柳莺在介绍八年吕不韦戈。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壹 沙里淘金,拣选而来

八年吕不韦戈援长16.1厘米,内长11厘米,重量仅0.3千克。相比于器型庞大、纹饰精美的青铜器来说,这件青铜戈并不起眼。人们是如何发现它的?

据原宝鸡市博物馆馆长李仲操对八年吕不韦戈的考释研究,这件青铜戈没有惊世骇俗的出土现场,其“回归”之路带着时代印记。1978年,宝鸡市内燃机配件厂工人、文物通讯员王发顺在即将回炉的废铜堆中“拣选”出了它,终结了它2000余年的沉寂与漂泊。

文物拣选是保护流散文物的一种手段,是专业人员在废旧物资、冶炼原料中抢救性辨识珍贵文物的特殊方式,如同沙里淘金。文物拣选的对象包括掺杂在金银器、废旧物资、冶炼原料当中的文物,以及一时不能确认而可能属于文物的物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使这些濒于毁坏的文物得到抢救和保护,文物、银行、商业、物资和工业等有关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法律和规定,共同组织和开展了文物拣选工作。

通过拣选工作,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古旧图书资料和其他文物以及数以吨计的历史货币得到抢救。1984年,全国1000多件拣选而来的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收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同样因拣选而重获新生的瑰宝不在少数:西周虢仲鬲器身厚重,所饰重环纹与窃曲纹相映成趣,口沿铭文说明这件器物是虢仲为妻子姞氏铸作的祭器;唐飞天花鸟菱缘镜纹饰清雅明晰,内区图案为高浮雕的灵动飞天与衔枝鸾鸟,外区饰蝶恋花与忍冬如意纹相间的纹样,折射盛唐气象。

其貌不扬的八年吕不韦戈凭借什么跻身国家一级文物行列?

铜戈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八年吕不韦戈所在的这堆废铜来自三原县。因三原县距秦咸阳都城较近,所以考古人员推测八年吕不韦戈或为秦国所铸兵器。

这一推测随后得到了证实。经过考古人员除锈处理后,八年吕不韦戈身上显露的铭文明确了其铸造时间,传递的丰富内容让这件青铜戈成为研究秦国工官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8月9日,游客在观赏八年吕不韦戈。

贰 钩割啄刺,守土护民

西周虢仲鬲用来盛煮食物、唐飞天花鸟菱缘镜可以映照容颜,八年吕不韦戈的使命却截然不同——生而为战,守土护民。

戈属于进攻性兵器,用于近战格斗,集钩割啄刺于一体,主要包括戈头和柲。戈头是戈的杀伤部分,由援、内、胡、阑等部分组成。援是横出的杀伤部位,由上下两刃向前弧收成尖锋,用以钩啄敌人。

戈头的制作材质有石、玉、铜等。铜戈最为常见,在战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字中凡与兵器或军事有关的字,多附以戈形,如戟、武、戍、戎、伐等。带戈的成语也有很多,如金戈铁马、大动干戈、枕戈待旦等。

铜戈是战争消耗品,在铸造完成后会尽快投入使用,有易损坏、更新快的特点。铜戈的形制也在延续基本形制的基础上随着战场形势及使用方式不断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夏商周考古学专家井中伟在《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中,初步揭示了铜戈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动因,构建起先秦时期铜戈的时空框架和谱系关系。他认为,胡部的出现是铜戈形制的一大变革。它不仅可以使戈头与柲结合更加牢固,还增强了援下刃在实战中的功能。他把戈头分为直内无胡戈、直内有胡戈、曲内无胡戈、曲内有胡戈、短銎无胡戈、短銎有胡戈、管銎无胡戈、管銎有胡戈等八类。

“八年吕不韦戈仅存戈头,形制较为特殊:援体上扬,无中脊;胡下部残,阑侧仅存两穿;援胡均有刃;内平直,中有一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柳莺介绍。

由此看来,八年吕不韦戈属于直内有胡戈,杀伤力极强,是秦国军事作战实力的有力证明,更是秦兵“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具象化身。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以高效经济为施政思想,开启了对兵器的改良。秦国兵器的杀伤力显著提高,士兵战斗力得到强化,兵器生产实现标准化。秦国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夹(狭)亦必等。”一系列的改革既提高了兵器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又促进了兵器的循环使用,使秦国的军工生产效率居于战国七雄前列,整体作战水平大幅提升。

八年吕不韦戈。

八年吕不韦戈简洁凌厉的线条,展现出秦人的锐意变革、开拓进取。

叁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八年吕不韦戈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士兵手中守土护民的一件武器,还在于它所携带的信息揭示了秦国强大的制度密码。

八年吕不韦戈的正面刻有“八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奭”15字。大意是,此兵器是某秦王在位的第八年,由相邦吕不韦总领监造,官员“蕺”督造,工匠“奭”铸造。背面“诏事”2字为横书,还有“属邦”2字。“属邦”是管理当时少数民族的机构。

那么,这里的第八年是哪位秦王在位时的第八年?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汉代因避汉高祖名讳,改相邦为相国,改属邦为属国。所以吕不韦任相邦是在秦王政元年至十年的时间里,这件青铜戈的铸造时间就是吕不韦任相邦时、秦王政在位的第八年。

“八年”明确了铸造时间,“八年”之后的铭文则记载了生产管理此兵器的“责任链条”,体现了秦国首创的“物勒工名”制度。

《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

“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律法的重要内容,到战国晚期已较为完善。这种制度要求将铸造时间、监造机构、参与人员姓名等信息铭刻在器物上,以便管理者核查和追溯质量。这意味着一旦兵器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具体的制造者。因此,在兵器制作过程中,无论是督造者还是制造者,都会严格把关生产的各个环节,极大地保证了兵器的质量。

工匠们在兵器上刻下的不只是名字,更是责任。目前,在陕西发现的由吕不韦监造的青铜戈,除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八年吕不韦戈,还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收藏的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吕不韦戈等。它们都是秦国以“物勒工名”制度为核心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典型实证。

此外,对于“诏事”一词的定义还未有定论。有专家认为“诏事”应解释为“诏使”,意为奉诏使用。也有专家认为“诏事”是秦国的一个机构,有铸造兵器和其他铜器的职责,其负责人可能称令或啬夫,现由封泥资料可知其副手称“诏事丞”。还有专家对比了八年吕不韦戈铭文的“诏事”,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收藏的4件吕不韦戈铭文的“寺工”所在位置相当,推断“诏事”为官署,主持铸造各种铜器。

“在秦之后,‘物勒工名’制度被历代中央王朝所奉行,不仅体现在武器制造上,还广泛地运用于陶瓷、建筑等行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军事强化等作出了巨大贡献。”柳莺说。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文章:

八年吕不韦戈 秦人开疆拓土的见证08-20

尼泊尔工艺家建造的白塔里,藏着148字的日军侵华物证07-19

文物日历 | 6月28日:黄地宝相花织金锦抹胸06-28

山东省2项目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修复案例06-15

新华鲜报|瑰宝更青春!看文化和自然遗产新光彩06-14

文化奇遇记丨“鼎”级重逢!看两代“楚王”世纪同框06-11

太原一博物馆部分建筑坍塌,官方通报:塌陷建筑物不属于文物,未造成人员伤亡06-06

听,穿越千年的“对话”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