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决战决胜“十四五”!咸阳市民政、卫健、医疗保障三部门给出答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7:54:00    

7月23日,咸阳市召开“打硬仗 求突破 决战决胜‘十四五’迈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更大步伐”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领域攻坚突破的举措与成效,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兜底线 养老服务托幸福

市民政局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着力加强兜底性、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聚焦“困有所助”,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抓好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社会力量救助,今年1—6月发放社会救助金4.41亿元,保障了21.78万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在全市实行防止返贫帮扶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全覆盖,对9944户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突发严重困难3类人群进行监测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认定低收入人口,采取“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办法,将符合条件的4100人纳入低保救助对象;推进西安—咸阳社会救助一体化。城市特困供养、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6项救助标准已与西安对标,秦都区、渭城区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实现城乡统筹并和西安对标。

聚焦“老有所养”,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着力构建养老服务体系。2024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咸阳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咸阳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建成养老服务机构4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850个、镇(街道)区域养老中心50个;加快养老床位建设,新增养老床位13418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9846张;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全市5026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提升了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发展养老助餐服务,聚焦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题,建立148个养老助餐点,投入963万元对助餐点进行了补贴;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今年1—6月发放高龄补贴1.95亿元,惠及49.12万名70岁以上老人。对城乡低保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重度和完全失能老人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补贴。加强老年人探访照护,为1.13万名特殊困难留守老人实施上门探访关爱服务,为5152名分散供养特困老人确定了委托照料人;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建立老年志愿服务队323支,服务群众10万余人,我市被中国老龄协会确定为全国17个老龄工作联系点之一;打造养老服务品牌,建成渭城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建立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咸阳职院、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不老帮公司建立陕西智慧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政企校”三方合作机制,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

市卫健委:深化综合医改 健全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市卫健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聚焦“资源均衡布局”,构建“15分钟就医圈”,着力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便捷度。建优市级医院,抓住西安-咸阳一体化有利契机,与西京医院、交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等共建医疗联盟40个,组建西咸医疗专家库300余人,稳步推进数据联通、专家共享和技术交流。市区6个三级甲等医院通过技术创新应用、重点专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提升诊疗能力,建成和在建国家级重点专科13个,建成省级重点专科46个。以专科技术协作为纽带,着力打造市级重点特色专科联盟,初步形成市中心医院泌外和呼吸、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15医院骨科创伤、陕中附院中医治未病、陕中二附院妇产、延大咸阳医院心脑血管“六大”专科联盟。

建强县级医院,以千县工程为引领,通过市县联动、信息化赋能等方式,多点发力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11个县医院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启动肿瘤防治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微创介入中心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7个县医院纳入国家千县工程能力提升名单,7个县级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建成市级重点专科102个、质控中心259个,县级医院诊疗能力持续提升;夯实基层网底,不断优化基层布局,8个县启动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注重“一镇一院一特色”建设,176个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馆全覆盖,148个可开展住院业务,15个可开展一、二级手术。积极推进公有产权卫生室建设,建成村卫生室中医阁270个,65%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服务。创建武功、渭城等慢病管理示范区7个,基层群众慢病规范管理率达到中省要求。

聚焦“三医协同治理”,强化部门联动,着力降低群众看病就医成本。三医协同上,市县两级都实现一名政府领导分管三医工作,建立卫健、医保、财政、人社4部门定期会商、信息共享、政策互通等协同推进机制,有效实现了医疗、医保、医药政策同向发力。医保改革上,与医保局联动开展医疗和医保领域大处方、违规收费等集中整治,坚决遏制过度医疗行为。在医共体内探索“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医保资金向基层、县域医共体和中医药倾斜,将全市一级以上145家定点医院(除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按病种付费改革,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医药改革上,与医保、市场等部门联动,加大集采药品进医院、进药店、进基层工作力度,积极推动药品耗材集采扩围增面,降低群众用药成本。薪酬改革上,全面落实“两个允许”,在医共体内探索“分类核编、统筹使用”政策,市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动态核定,15个县域医共体落实编制一体化管理,医共体内部实行人员动态调整。

聚焦“资源上下互通”,打造紧密型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可及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方面,推动市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分别与渭城区人民医院、秦都医院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搭建医疗救治互联互通平台,实现心电、影像、检验、急救“一张网”,患者在三级医院手术后转诊到区医院康复,促进三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实现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方面,坚持市级统筹、县级主导,11个县(市)15个医共体全面启动、梯次推进。彬州市整合优化医疗资源“一院四区”格局、实行一科包一院,总院对分院实行人事、编制、财务、薪酬一体化管理。泾阳县以信息共享平台为突破口,建设县级医疗调度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打通资源和人才上下互通渠道。乾县精心打造县镇村全域覆盖“心电一张网”,实现心脏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9个县实现县镇“心电一张网”,5个县域影像中心实现“镇检查、县诊断、结果互认”,4个县中心药房启动建设,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医疗服务更加高效。人才支撑方面,统筹苏陕协作、6个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2个县医院、医共体牵头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等,累计开设新项目新技术188个,下沉医务人员400余人,开展基层能力培训7600余人次。近3年为县以下招聘医学类大学毕业生656人,着力补齐基层人才短板。

市医疗保障局:着眼群众需求 优化参保服务

全市医保工作积极顺应人口老龄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和人口跨区域频繁流动的时代特点,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实现了医保覆盖面由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管理服务持续向优的转变。

建立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联合市级14部门印发《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放开在常住地、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落实持居住证参保政策,推动外地户籍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在常住地参加居民医保,鼓励大学生、技工院校学生在学籍地参加居民医保,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医保。实行分类资助低收入人口参保,落实从失业保险金中支付领取失业保险基金人员的职工医保缴费政策,扩大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范围。全市参保率稳定在95%。

优化参保关系接续转移政策。融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助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西安咸阳职工社保缴纳年限同城化落户累计互认。充分考虑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需求,将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从业人员、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就业人员、持有港澳台居民居住证人员、未参加企业职工养老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缩短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等待期,取消将领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作为退休人员享受职工医保退休人员待遇的前置条件,不断扩大灵活就业参保覆盖面。打通职工、灵活就业、居民不同险种间接续转移渠道,今年以来,转移接续受理办结6741件。

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结算场景全面扩展,从住院扩展到使用个人账户、门诊统筹和门诊慢特病等均可在开通异地联网的定点医药机构直接报销;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到省内跨统筹地区使用。费用类型覆盖更全,异地就医药品费用、检查费用和化验费用均纳入直接结算范围。重点人群明显受益,特别是需要长期异地治疗或突发疾病在异地就医的参保人员,以及患有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等10种门诊慢特病患者开通异地直接结算,省去了繁琐的报销流程和巨大的垫资压力。今年以来跨省异地结算22.2万人次,基金支出1.02亿元,大大提高了参保群众体验感。

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扩面提标。持续改革创新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对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女职工,不需缴纳生育保险费,直接享受生育保障待遇,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生育女职工个人。居民医保将门诊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费用纳入门诊保障范围。“取卵术”等13个人工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费用2024年9月1日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达70%和60%。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推动医保政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健全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长效机制,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联合农业农村、民政部门坚持每月开展医保风险监测预警筛查,对经“三重保障”后医疗费用负担仍较重的城乡居民和脱贫人口实行全面监测,落实帮扶政策,形成闭环管理。通过提高年度救助封顶线、降低起付标准,困难患者救助水平提高20%左右,对全市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实行大病保险倾斜政策,协助新增特殊人员办理门诊“两病”和“慢特病”申请鉴定。截至目前,全市共救助各类困难群众15万人次,救助资金支出6563万元。

(咸阳融媒全媒体记者 高启红)

相关文章:

决战决胜“十四五”!咸阳市民政、卫健、医疗保障三部门给出答案07-23

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 经济稳中向好07-16

全省第三个!鞍山入选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获补助资金5亿元07-16

人社部启动“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激发创业活力07-12

调整启动!今年首次增加这一目录→07-12

速来打卡!中国西部AI创新港暑期狂欢来了!07-11

突然!降息25个基点!07-10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背后: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但曾有医院宣称100%有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