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和谐社区绽放魅力、城市更新日新月异……一份份闪亮答卷、一幕幕温暖画面的背后,始终飘扬着指引方向的鲜红党旗,见证着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勠力同心的辛勤付出,凝聚着呼和浩特市基层党建工作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让后备力量强起来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格此老村,“书记助理”赵鑫正穿梭于田间地头、村民院落,不是忙着照看地里的南瓜苗,就是帮村民解决生活难题。曾经对农村工作略显生疏的“新手”,在跟岗锻炼的日子里,凭借扎实的工作和贴心的服务,逐渐成长为让村民信赖的群众工作能手。
针对当前部分村级后备力量储而不精、培而不专等问题,近些年来,呼和浩特市构建“选苗—育苗—壮苗”培养模式,通过摸排储能、充电赋能、实践砺能,全力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本领高强、队伍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去年7月,呼和浩特市制定并印发《关于做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两年计划的通知》,建立起市级牵头抓总、县级统筹协调、乡镇推动落实、村级摸排动员的四级包联制度。市委组织部由分管领导带队,组织相关科室干部成立调研组,先后9次深入全市9个旗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15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研。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与村民拉家常、聊发展,全面细致地了解村情民意、班子建设、人才储备等情况。
在全市范围内,“书记访引、家雁归巢”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以在外经商创业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本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为重点,通过个人自荐、能人引荐、大学生招聘等多元渠道广泛吸纳人才。
呼和浩特市将后备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党员教育总体规划,构建起“市级示范培训+旗县区重点培训+乡镇兜底培训”三级联动模式。2025年以来,累计举办67期专题培训班,课程内容涵盖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为后备力量带来满满的“干货”,实现后备力量培训全覆盖。创新开展跨区域观摩学习活动,先后组织后备力量赴相邻旗县区、乡镇开展8场次观摩学习,让后备干部们实地了解先进地区的项目建设和发展经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前一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找不到方向而发愁,参加完这次培训,感觉思路一下打开了!”托克托县南壕村后备干部李光在参加完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后激动地说。除了集中培训,呼和浩特市还打出“三会一课”领学、线上政策“云推送”、线下专题研讨组合拳。各旗县区纷纷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中央政策理论、典型经验做法,后备力量们积极讨论、交流心得。2025年以来,呼和浩特市累计开展1500多场领学活动、650期政策推送,有效帮助后备干部们提升理论素养,为乡村发展积累知识和经验。
为提升后备力量能力素质,呼和浩特市创新推出“书记助理”跟岗计划,选派968名35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奔赴乡村开展为期半年的“沉浸式”跟岗锻炼。土默特左旗银匠房村的王斌便是其中的代表。跟岗过程中,他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深入挖掘村里资源优势,带领村民创办内蒙古天苍苍矿泉水有限公司,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为30多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还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全市推行“乡镇包村领导+村党组织书记”双导师帮带制度,跟岗锻炼期间,双导师结合后备干部的个人特点和发展需求,手把手传授工作方法,面对面分享实践经验,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路径。
据统计,全市已有796名后备干部在双导师的帮助下,从理论知识丰富的“理论派”转变为实践能力突出的“实战家”,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土地流转、矛盾调解等乡村治理工作中,不少后备干部脱颖而出。和林格尔县城关镇大梁村的史东东,利用测亩仪成功化解土地纠纷,赢得村民的高度信赖,并在今年3月的选举中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名后备干部通过实践锻炼走上村党组织书记岗位,成为带领乡村发展的“实干型”带头人。
党建引领多元力量 共谱社区幸福篇章
“锡北红帆”流动党员之家试点建设,是新城区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创新实践,初步实现了组织纳管有力度、服务保障有温度、作用发挥有亮度的阶段性目标。新城区锡林北路街道车站东街社区党委以“锡北红帆”流动党员之家试点建设为抓手,聚焦流动党员管理服务难题,以“双找双报到”为突破口,以“关爱十策”为服务内核,以“三亮一做”(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争做红色先锋)为行动指引,持续推动流动党员管理提质增效,为基层治理注入澎湃“红色动能”。
将流动党员组织纳管作为试点建设的“先手棋”,建立“信息系统+行业部门+街道社区”三位一体排查机制,车站东街社区党委通过党务系统推送、职能部门反馈、基层党组织走访“三渠道”联动摸排,精准锁定流出党员62名、流入党员77名,同步落实“一人一档案、一支部一台账”动态管理。围绕“一老一小”核心需求,在为老服务方面,链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等辖区医疗机构开通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流动党员提供8折就医优惠及健康咨询服务,每年为有需求的流动党员开展1次免费体检。与为老餐厅合作,老年流动党员可凭流动党员服务卡享受“早餐3元+午餐8元+晚餐5元”的“流动长者餐”。
战备路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引擎”作用,以“红色引领驱动力”为导向,将志愿服务与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回民区新华西路街道战备路社区党委深耕“擎动战备,四驱服务”党建品牌,深度融合红色基因与社区服务,围绕“红色引领驱动力、民生服务驱动力、文化凝聚驱动力、共建共治驱动力”四大方向,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新路径,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贴近民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为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谱写了崭新篇章,形成了行之有效、可借鉴、易推广的经验模式。
聚焦“民生服务驱动力”,战备路社区党委通过“线上+线下”双层渠道及时有效了解居民诉求。召开“居民议事会”、打造“红色议事厅”、开展“敲门行动”,广泛收集居民诉求,梳理形成居民需求清单。依据需求清单,社区党委联合多方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社区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多场义诊活动,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联合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回民区分局开展反诈防骗知识科普宣讲活动,提高居民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和能力;联合物业公司开展水电维修服务,保障居民正常生活。针对孤寡独居老人无人照料的状况,社区党委安排专人定期上门探访,帮助老人做家务、代买生活用品、与老人谈心交流等,让老人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一头牵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呼和浩特市各街道、社区秉持为民造福的宗旨,以到底到边的责任担当和实干作为,绘好基层治理的“施工图”、建强为民服务的“施工队”、与群众携手共创幸福生活的“实景画”。
激活“红色引擎” 赋能产业腾飞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立足新兴领域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楼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系统构建组织体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深度促进资源整合,有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以做实楼宇党建,精准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切实提升运营效率;以做强楼宇党建,全面优化产业生态,有效促进转型升级;以做细楼宇党建,广泛凝聚各方力量,有力推动协同发展。
市委组织部指导市委社会工作部、“两新”工委,在现代奶产业链大厦创新构建“楼宇党建综合党委”,统领楼内155家企业、800余名从业者。推行“一楼一支部、一企一小组”模式,建立“综合党委—企业党组织—群团组织”三级联动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打造楼宇“红色驿站”一站式服务平台,集成党务、政策、人才等20余项功能,创新“企业点单—中心派单—党员接单”服务响应机制,确保服务精准直达。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推行“红色代办员+网格长”双轨服务模式,让党员力量沉到一线,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
楼宇党建工作的核心在于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组建专业服务团队精准发力,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痛点。政策宣讲队解读行业新政,助力80余家企业提前完成环保改造。人才服务队举办“乳业双选会”,促成120余项就业意向。法律援助队定期“法治体检”,护航企业合规经营。党员网格长化身“解难先锋”,成功为资金短缺奶企争取低息贷款,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提升产能30%。“红色驿站”累计响应解决企业诉求87件,党员代办员全程帮扶楼内公司搭建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培训,线上营收明显上升。由企业党员骨干组成的“楼小二”团队,高效协调解决用电扩容、网络升级等“关键小事”23件,构建起“党员在网格、服务在身边”的暖心图景。
楼宇党建着力促进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协同,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由优秀企业党支部书记担任“红色楼长”,牵头组建“乳业数据共享联盟”,整合奶源、市场数据,助力中小奶企库存成本降低15%。依托“百家企业连党心”党建品牌及乳业联盟,举办供应链对接会、技术交流活动,促成现代牧业与3家本地牧场签订长期协议,蒙牛等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工艺培训资源。6场技术培训显著提升5家企业产品合格率至99.5%,17个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党建有效链接了政策、技术、市场、人才等关键要素,搭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生共荣的平台,将党建的“组织力”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已见繁花结硕果,更新立志谋新篇;星光不负赶路人,最是奋斗动人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出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答卷。(记者 阿柔娜)
来源:青橙融媒
相关文章:
呼和浩特:党旗飘扬千帆竞 强基固本万象新07-01
金昌市纪委监委:坚持党建引领赋能 锻造纪检监察铁军06-15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关于高风险运输企业通报06-11
文明之风劲吹 幸福生活加码06-05
凤阳鼓楼坍塌?当地通报05-20
刚刚!开幕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