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海情深十五载 鲁青共筑高原梦 本报记者 王 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05:04:00    
刚察县藏城幼儿园。
山东援青医疗专家开展护理实操培训。
藏城幼儿园内小朋友在操场玩游戏。本报记者 王晶 摄
“星火牙医健康公益行”活动。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提供
鲁青双向文化交流活动。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耳聋公益巡诊活动。

从渤海之滨到金银滩草原,虽远隔万水千山,九曲黄河却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山东省与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的血脉紧紧相连。山东与海北情谊深厚,交往源远流长。

今年是山东省对口支援海北州15周年。

从卓尔山下旅游兴旺的小村庄到青海湖畔农牧民即将搬入的新楼房,从果洛藏贡麻村草原上独具特色的星空房到深受市场欢迎的青稞系列产品……15年来,山东省累计投入援建资金30.5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23个;选派五批227名干部人才、2052名柔性人才赴海北州挂职,为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群众安居乐业作出积极贡献,兑现了“海北所需、山东所能”的郑重承诺。

盈盈青海湖,见证沧桑巨变;巍巍祁连山,镌刻鲁青情深。

盛夏时节,海北州风景如画,生机盎然。宽阔的大道上车辆川流不息,群众幸福的笑容里,饱含着山东与海北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

用真情浇灌雪域桃李之花

7月4日,阳光明媚,刚察县藏城幼儿园的操场上,身着深绿色校服的小朋友们肆意奔跑,天真烂漫的笑声感染着每一个人。

走进教学楼,干净整洁的空间让人眼前一亮。二楼手工区域内,10多个小脑袋凑在矮桌前,手里的画笔在石头上涂涂画画,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环顾四周,阅读区的矮书架上整齐码放着绘本,小板凳旁摆着几个彩色靠垫;美工区的长桌上放着颜料、剪刀和各色卡纸,墙面上贴满了孩子们的涂鸦和手工作品;益智区则散落着拼图、积木等玩具……教室内被划分成一个个独立分明又丰富有序的区域。

“老师,快看我的小汽车!”大一班小朋友赵生佑高高举起作品向老师展示——他手中扁圆形的石头上,用红、蓝、黄三色画出了车身轮廓和方形车窗,活像一辆神气的小车。

此前,刚察县仅有两所幼儿园,因孩子多、学位少,普遍存在超班额现象,学前教育资源紧张问题突出。2023年9月,由山东投入600万元援建资金建设的刚察县藏城幼儿园正式运营,学前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随之缓解。目前,该幼儿园有280余名幼儿,占全县3所幼儿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依托援建资金,我们硬化了室外活动区域、铺设了塑胶跑道、修建了围墙,还建设了生活体验区,不仅全方位优化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为提升当地幼儿教育水平筑牢了坚实基础。”藏城幼儿园园长曹正龙介绍,山东省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还与藏城幼儿园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围绕教学工作、教师交流等开展经验分享与实践合作,有效提升了藏城幼儿园的教学水平。

山东援建资金投入9000万元建设的鲁青高中,2024年高考本科一段及重点本科上线率均居全州第一;首次在威海开设艺术类高考班,每年定向招收海北州学生50人,学生可享受国家西藏中职班特殊教育补助及免学费政策……山东援青工作组始终将教育作为对口支援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工程,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硬实力”。

这座兼具藏式风情与现代气息的幼儿园,不仅是鲁青深情的见证,更照亮了高原幼儿的幸福童年。

以仁心守护高原生命之光

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的墙上,“海北州首家三级综合医院”的红字十分醒目。这座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应急救援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正为当地群众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

在医技楼6楼血液净化中心病区,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东沙河村村民胡成玉站在门口,静静等待正在接受血液透析的妻子。“3年前她生病时,海北还没有医院能做透析,我们只能去西宁治病。”56岁的胡成玉说,家里种着约1公顷青稞和油菜,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由于每周要透析3次,一家人不得不长期在西宁租房,仅房租一项每年就要支出1万多元。

“翻山越岭求医路”,曾是高原百姓心中沉重的现实。长期以来,海北州及周边近30万群众面临看病难、看大病更难的困境,危重、疑难患者需辗转近百公里赴西宁救治,路途颠簸耗时,群众基本健康需求难以保障。

面对这一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课题,鲁青两地卫健部门争取并落实各级创建资金1.8亿元,在相关单位协同配合下,启动首家三级综合医院创建工作。

“2025年4月,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新建皮肤科、疼痛科、病理科、重症医学科等10个科室,填补了医院多项学科空白;重点打造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山东援青医生、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周岩介绍,这一成果填补了青海省市州中唯独海北州无国家三级综合医院的空白,标志着海北州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全国率先建立州级智慧云健康数据中心和“云健康”开放式服务平台,打通与山东重点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渠道;“鲁青有约”项目累计护送109名先心病患儿赴山东接受免费手术……依托“组团式”医疗帮扶资源,海北州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应急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为高原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正如胡成玉所说,现在从家开车20分钟左右就能到医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了。

以实干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门源回族自治县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内,厂长刘立治一如既往地早早来到基地检测水质。她站在鱼池边,熟练地撒下一把饲料,池里的虹鳟鱼苗“呼啦”一下围上来争相抢食……

“这间车间有30个圆池,每个直径6米。鱼苗小的约5克,大的达几百克,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培育不同规格的鱼苗。”刘立治说。

门源县山泉冷水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且水质纯净,为冷水鱼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7年,依托山东援建资金4750万元,结合中央和地方资金,当地建成了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此后3年,山东为冷水鱼搭建从陆地“游”向市场的“通道”,门源逐步成为全国鲑鳟鱼苗最大供应基地。

“2024年,我们引入青海国投集团完成国企混改,基地从原来单一的鱼苗孵化,发展为集大规格鱼苗供应、成品鱼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商,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超5亿元。”威海市第五批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门源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孟庆澄介绍,3年来,已促成门源县与20家企业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55.5亿元。目前,阳春啤酒、宸焜食品等项目已落地,累计投资过亿元;落实援建资金3.4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7个。

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填补海北州微藻生物科技领域的产业空白;以海晏青稞为核心开发多种创新产品,开启富民新征程;建设万只藏羊养殖基地,带动养殖户户均增收1万至1.5万元;开展“千牛万羊进山东”等活动,累计向山东销售牦牛5万余头、藏系羊80万余只,销售额达10亿余元,带动农牧民增收9000余万元。同时,不断完善援建项目联农带农机制,门源县生物产业园区食用菌菌棒培育车间等项目,每年向当地村集体分红近百万元……

这幅“高原产业”图景的背后,是山东援青跨越山海的15年耕耘。

黄河同脉,鲁青情深。一批又一批山东援青干部接力奋斗,以产业活水浇灌共富之花,用民生温度融化发展坚冰。如今,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正朝着现代化城区奋力迈进,青藏高原上,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不息,新的奇迹正在接续上演。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17日 第5版:援青礼赞)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山海情深十五载 鲁青共筑高原梦 本报记者 王 晶07-17

全省第三个!鞍山入选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获补助资金5亿元07-16

爱建集团:上半年净利同比预降33.26%07-14

四年虚增营收超17亿,*ST苏吴(600200.SH)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情形07-14

安徽各地多措并举帮外贸企业解决“急难愁盼”07-14

银行业上半年累计被罚7.89亿元,农商行领罚最多,超百人禁业|大鱼财经07-14

开屏见“好”|从“神秘战友”到“自家孩子”,他匿名济困13年,守护海岛30载07-12

三美股份:上半年净利同比预增146.97%到171.67%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