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8岁的青春妙龄到64岁的花甲妇人,她用36年时光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她数十年如一日侍奉年迈公婆,倾心半生照料残疾丈夫,用柔弱肩膀撑起风雨飘摇的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她的坚守不仅感动了乡邻,更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鲜活典范,在板桥镇锦坪村,她的名字,已成为“孝老爱亲”的代名词,她就是庆阳市五星级文明示范农户获得者、合水县板桥镇孝老爱亲榜样人物夏粉玲。

走进夏粉玲的家,院落干净整洁、屋内陈设有序,夏粉玲正俯身给半身偏瘫的丈夫王富宁推拿按摩。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柔灵活、动作娴熟,沧桑的面庞始终带着平和的笑容。1980年,20岁的夏粉玲与王富宁结婚,婚后夫妻俩有了一儿一女,公公婆婆照顾孙子,小两口外出赚钱养家,日子虽说过得不够富裕,但却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但就在198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丈夫王富宁在外务工时,被一块石头砸中头颈部,手术后落下残疾,生活不能自理。面对这一重大打击,28岁的夏粉玲没有退缩,毅然扛起家庭的重担,她一边照顾丈夫、侍奉公婆、养育儿女,一边还要操持家务、打理农活。每天她都早早起床,先为丈夫洗脸擦身,端茶送水;再为一家人张罗早饭、送孩子上学。待一切安顿妥当后,便到地里营务庄稼或在附近打零工以补家用。农闲时她便为丈夫四处寻医问药,几年时间她虽跑遍了周边县市的医院诊所,但结果都说若需得到进一步治疗,需到大医院诊治,但当时家中实在拮据,夏粉玲只能通过悉心照料以缓解丈夫的病痛。丈夫出事不久,婆婆因病离世,夏粉玲又独自扛起照料公公的重担,2024年86岁的公公安详离世。

公公去世后,随着儿女的一天天长大,夏粉玲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照顾丈夫上,从青丝到白发,这个瘦小的身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端茶递水、按摩翻身、换洗衣物、接送孩子、赚钱养家的琐事,再苦再累,她总是想方设法让丈夫吃好、穿好,让孩子健康长大。待到经济宽裕后,她又一次开始为丈夫寻医问药,但却早已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那次意外事故,让丈夫王富宁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伤害,一度接受不了事实,他经常给妻子发脾气,而妻子却从来没有责备过他,时常和他聊天,宽慰他的心情,王富宁重拾信心,乐观面对生活。对于妻子36年的付出,他心里更多的是亏欠和感谢,“要不是她,这个家早就散了。幸亏有她,我才能恢复得这么好。”
36年来,丈夫王富宁的衣衫永远洁净如新,床榻始终干净整洁。36年来,她用无微不至的照顾温暖着至亲的生命岁月。36年来,他用实际行动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孝老爱亲的榜样。

36年12800多个日日夜夜,夏粉玲用质朴的坚守诠释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坚韧与善良。面对生活的风雨,她始终以乐观为盾、以勤劳为犁,农忙时,她一个人在地里弯腰干活,农闲了,她就四处找活干,帮人锄地、收玉米,手上磨得全是茧子。每天用挤出来的时间承接一些针线活,做鞋垫、纳鞋底,一针一线密密地缝,手指头常被针扎出血道子。
村里人说,这些年就没见她买过新衣裳,可丈夫孩子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她是将艰辛化作密实的针脚,把牵挂缝进每一双鞋垫,用最朴实的方式为这个家撑起一片晴空。

夏粉玲的故事感动了邻里,也引起了镇村两级的关注,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始终心系其冷暖,定期上门走访,精准掌握家庭困难和需求。将她家纳入二类低保范围,落实残疾人生活补贴,并申请了轮椅,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切实解决其家里的困难。
采访中,夏粉玲总说:“日子虽苦,但有政府的帮扶,只要一家人努力生活,这日子就有盼头。”如今她已是儿孙满堂。就是这样一位坚强勇敢、孝顺贤良的女性,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承担着照顾丈夫、赡养公公、培养子女、开源节流的重担。板桥镇锦坪村也将夏粉玲的事迹作为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三十六年的岁月流转,让青丝变为白发,但却从未改变夏粉玲眼中的温柔与坚定。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如涓涓细流,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在这个普通农家小院,我们更看到了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家风传承——孝心化春雨,大爱细无声。
记者 李茜茜 郭晋健
总监制:王廷斌
监 制:邱晶晶 张玉峰
责 编:李迪娜 王妃
编 辑:杨青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