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健康信息的快速传播,许多关于“放屁频率高是肠癌或肝硬化前兆”的图文开始频频出现在社交平台。比如,“一天放10个屁?肠癌正在疯狂敲警钟”“放屁多可能是大病的前兆”“频繁放屁意味着肝硬化”……这些言论真有科学依据吗?排气频率到底能不能作为健康“预言家”?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一区副主任医师周家铭,为大家揭开真相。

周家铭提醒,从专业医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大多存在过度解读。放屁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健康人每天的排气量是500-1500ml,相当于10-20次。肠癌的确可能会改变排气模式,但通常表现为排气减少,而非增多。
此外,肠癌的其他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胀等。因此,单单通过“放屁多”来判断肠癌是没有医学依据的。类似的,肝硬化的典型表现主要为腹水、黄疸等症状,也不是排气增多。
这些过度解读的言论会让健康人群因正常的生理现象陷入无谓的焦虑,还会导致一些人因为坚信“只要屁少就安全”而忽视其他重要的健康信号,错过最佳的筛查时机。
屁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周家铭解释,屁的气体来源可以归结为“吞咽空气、消化液反应和细菌发酵”三大因素。
1.吞咽空气:我们在进食、讲话或是咀嚼口香糖时,都会不自觉地吞下少量空气。通常,每次吞咽带入2-3ml空气,如果快速进食,吞下的空气可能会增加到15ml/次。
2.细菌发酵:小肠和结肠内的400多种菌群会分解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产生不同的气体。比如,碳水化合物被分解后会产生无味的氢气和二氧化碳,而蛋白质分解则会释放具有臭味的硫化氢(臭鸡蛋味)和甲硫醇(烂白菜味)。
3.消化液反应:当胃酸、胰液和胆汁在肠道相遇时,由于酸碱化学反应,会产生类似“小苏打+醋”的发泡反应。
这些气体通过小肠蠕动被推动至直肠,在肛门的“阀门”作用下排出体外。
“放屁多”到底算不算病理信号?
放屁增多,是否意味着健康出了问题?周家铭特别强调:医学上并不存在统一的“正常放屁次数标准”。但从世界多个国家的胃肠专业学会意见来说,每天放屁10-15次是相对合理的区间,但具体每个人的排气次数,主要是与生活饮食、工作活动强度以及病理生理的影响有关,需个体化评判。

虽然单纯放屁增多不一定是疾病的标志,但周家铭提醒,我们仍需警惕一些伴随症状,如果放屁频繁同时伴随体重明显下降、便血、夜间腹痛等症状,则需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检查。

如何应对频繁放屁?
排气频繁大多是饮食或生活习惯引起的功能性腹胀。对于因为放屁增多而感到困扰的人,周家铭提供了一些生活习惯上的调整建议:
1.饮食调整:多吃胡萝卜、黄瓜、菠菜、香蕉、蓝莓、葡萄、鸡肉、鸡蛋、鱼肉、白米饭等不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减少或不吃洋葱、大蒜、豆类、西蓝花、牛奶、冰淇淋、全麦面包、口香糖等食物。
2.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规律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气体顺利排出体外。
3.避免焦虑:情绪紧张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减轻对肠道的压力。
如何辨别网络健康谣言?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健康信息,周家铭提醒公众,不要轻信“绝对化”表述,比如“放屁多=癌症预警”等,这类信息通常是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进行传播。大家应尽量选择来自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学会或权威网站的信息,如“健康中国”媒体矩阵、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各大三甲医院官网发布等。
总之,健康的关键在于保持理性,不盲目听信网络谣言。如有不适,应尽早就医,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本栏目专家支持单位:广东省基层药学会、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总策划 | 林如敏
策划 | 龚丹枫 王倩
统筹 | 林清清 薛仁政
文字 | 刘颖颖
海报 | 杜卉
来源: 羊城晚报
相关文章:
一天放10个屁=肠癌警钟?08-14
坚持公益导向 激活管理效能——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财务工作研讨班侧记08-12
“小红花”绽放金陵!海尔电视携手京东公益为南京长者送关爱07-16
专访 | 硅谷富豪不死赌局:砸千万美金,向死神追回5.1岁07-08
优质医疗下沉点燃健康引擎06-26
高管动向|父女交接班!华特气体迎来“新掌门”,业绩面临增长挑战06-24
怎样认识把握健康消费新机遇06-19
频繁烫染发或致肝损伤!重要提醒→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