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5万人,这是截至2024年底,昆明市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这一数字占昆明市常住人口的16.64%,较上年上升0.56个百分点。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昆明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契机,创新探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智慧赋能、多元协作,构建起“步行可达、功能集成、智慧响应”的一刻钟养老服务网络。
场景创新 重塑养老新生态
盘龙区拓东街道白塔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将曾经的山茶电视机厂改造升级为集助餐、康养、文娱于一体的“睦邻客厅”,形成“一碗汤距离”的养老圈,日均服务超200人次;西山区前卫街道广福社区首创“三中心联动”模式,将党群服务中心转化为医养服务站、老年大学和健康小屋,精准满足不同健康状态老人的需求……昆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近年来昆明主城区各街道、社区通过“空间再造+功能重组”,将传统养老设施与社区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的缩影。
与此同时,昆明还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不断为养老服务注入新活力。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通过开发智能系统,整合线上问诊、助餐预约等功能,在社区推广形成“指尖养老生态圈”;官渡区官渡街道世纪城社区通过引入健康监测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动态预警血压、血糖异常,准确率达92%。数据显示,这些智慧化改造使社区服务响应速度提升60%,覆盖人群扩大3倍。
此外,盘龙区茨坝街道还构建“五边形”养老模式,即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形成“床边有照护、桌边有食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则打造“五福”实践——通过改造老旧小区、设立“三块三”爱心食堂、成立“东华奶奶志愿服务队”等,实现生活环境适老化、服务精准化,惠及辖区4000余名老龄居民。
多元协作 激活服务新动能
“昆明不仅通过空间重构,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便利性,还以多元协作激活市场,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昆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昆明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激发社区养老活力,包括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其中,官渡区将“爱心助老、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抓手,引入养老机构,与64家房地产开发商签订配建协议,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4个,创建“官渡照护”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品牌,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助餐、助浴等10余项上门服务;盘龙区金实社区联合医疗机构打造日间照料中心,专业医护驻点率达85%;西山区红星社区老年大学推行“学分兑换服务”,鼓励老人互助养老。
市场力量亦成为社区养老照护的重要补充。其中,官渡区引入7-Eleven、盒马鲜生等商业主体,带动适老化商品销售额增长35%;茨坝街道整合辖区企业资源,开办“邻里节”“年货街”,形成“党建+养老”特色生态。92岁的胡奶奶在陈家社区签约“官渡照护”服务项目后,独居生活有了保障:“政府帮着照顾,是对我们最好的关爱!”
昆明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初步统计显示,试点社区老年人满意度达89.7%,助餐覆盖率为78%,医养服务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目前,昆明主城区已建成3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均服务上万人次。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昆明以一刻钟为半径,绘就居家养老的幸福同心圆。通过空间重构、智慧赋能、多元共治,将养老难题转化为民生温度,为超大型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昆明样本”。(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廖兴阳)
相关文章:
昆明打造“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05-19
宛城区五里堡街道:多维优化营商环境,精准赋能企业发展05-12
热搜第一!蛋挞的正确读音居然是…05-10